光荣与梦想
1982年3月,杨开慧烈士的故居——板仓杨家老屋,瓦匠在修缮墙壁时,从砖缝中发现了杨开慧当年的《偶感》等手稿。1973年,中南海菊香小屋,毛泽东步履蹒跚走到书桌前,拿起杨开慧与孩子的照片,毛泽东泪水涌上眼眶,他坐在桌前,拿起了一把木梳,陷入了漫长的回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拼搏奋斗的历史场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湖南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湖北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山东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广东代表陈公博,日本代表周佛海,陈独秀个人代表包惠僧,先后到达,大部分入住李达夫人王会悟选定的博文女校,准备在李汉俊宅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们的到来引起了法租界当局的注意,不断派出侦探寻觅踪迹。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先后更换住所,甩掉尾巴。
蒋介石赶到永丰舰扈从,声言:终生追随大总统,护国护法,在所不辞,蒋介石的表态得到孙中山的信任。毛泽东与杨开慧看到陈炯明叛变的消息,愤怒至极,并一致认为,陈炯明必将一条道走到黑,不会悔改,军阀靠不得。忠于中山先生的北伐军回援广州作战不利,海军在珠江与叛军交战也没有取得胜利,革命形势被陈炯明的叛乱搅成浑水。
许多青年才俊参加了在上海、广州等地的考试,方志敏、黄维、胡宗南在上海,蒋先云、陈赓在广州,都积极争取进入黄埔军校学习的机会。陈赓活灵活现的讲述自己带兵打仗的经历,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蒋先云抑扬顿挫、慷慨激昂的表达了自己愿为国家牺牲一切的精神,得到了评委的认可。黄维在方志敏的鼓舞指导下终于考进了黄埔军校,但已经是党员的方志敏受命回老家办事,与黄埔军校失之交臂。
万里归途
努米亚共和国爆发战乱,由于使馆人手不够,原本只是协助撤侨工作,当天往返回国的前驻地外交官宗大伟(张译饰)与外交部新人成朗(王俊凯饰)临危受命,主动放弃回家机会,支援撤侨行动。任务顺利结束,却得知还有一批被困同胞,正在白婳(殷桃饰)的带领下,前往边境撤离点。情急之下,两人放弃了回家机会,逆行进入战区。赤手空拳的外交官,穿越战火和荒漠,面对反叛军的枪口,如何带领同胞走出一条回家之路。
《万里归途》进一步拓展了人本性表达,这亦是导演饶晓志的个人风格使然,该片没有选择像《战狼2》和《红海行动》等撤侨题材作品那样表现国家投入军队来进行“宏大性”撤侨,而是表现在国家的有力指挥下,那些具体执行撤侨任务的外交官、中资企业负责人等个体如何以勇气、信念、忠诚、智慧与能力去完成撤侨。片中相继担负起带领同胞走出危境任务的章宁、宗大伟、成朗等都是普普通通的外交官,章宁的妻子白婳也仅仅是中资公司的负责人。这种对外交官及其他撤侨者个体的表现,便是其人本性的体现。
影片还以较重的篇幅关注了这些个体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影片中的撤侨者,既是某种使命与担当的符号,更是普通人。当面临撤侨的艰难时,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恐惧、痛苦、犹豫、彷徨。此外,影片还特别关注了宗大伟和白婳的个人情感状态,前者有着家庭层面的困顿,在撤侨任务与安抚妻子之间努力平衡。而白婳要隐忍失去丈夫的内心苦楚,挣扎于使命与人性之间。上述种种对个体人物生命状态和情感状态的关注,赋予了影片更为深刻的人本性表现。
中国性表达,为“新主流大片”在人本性表达之外拓展主流价值观表现的另一呈现,体现为该类影片将人类共享价值与中国传统、中国现实、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进行对接,特别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万里归途》的中国性的表现首先是对国家实力的表现。但该片没有像之前的同题材影片那样采用军事片的形式,而是以一种更加隐入的方式对中国的综合实力进行表现。观众在影片中看到,无论海外的时局多么混乱,只要进入中国空间一切都是那么和平安详;叛军再不可一世但不敢动中国公民,只要是中国公民,人身安全就能得到基本的保障。影片的这种处理手法,凸显了其中国性表达,也使得其主流价值观表现逃逸出了概念,变得深刻而真实。
该片对中国性表达的另一重呈现,便是对“回家”主题的表达,这其中也蕴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回家,体现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神基因。《万里归途》表达出了这种民族基因。宗大伟们带领同胞们历经千难万苦,最终的指向便是回家,每一个人的坚定信念,最终凝聚成为“回家”的磅礴伟力。片尾处,宗大伟也终于回到了北京温馨的家里,完成了影片对“回家”的表达闭环。在对“回家”主题的具体表述过程中,影片还与世界性进行对接,如宗大伟从战争的废墟里捡回一本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并送给了白婳的养女法提玛。在“回家”的艰辛路途中,法提玛一直在吟诵其中的“航海家辛巴达”的故事,不断地重复着这个故事中的关键词:坚持、勇敢、直面死亡等等。影片以这个故事里的这些关键词,与其艰难的“回家”之路的故事相呼应,来为其“回家”的主题赋予一种世界性,使得其中国性表达更显特色。
片中张译奉献了精彩的表演,呈现了外交人员的鲜活血肉与鲜明性格。他的每一个表情都是那么真实自然、张弛有度。最有张力的戏份,则是张译两次与叛军首领的“对决”,镜头还原了他作为一个人最直接的反应,无法掩饰的害怕,苍白干涩的嘴唇,不由自主地颤抖,内心的挣扎,在紧要关头迸发出赴死的毅然决然,细腻而精准的神色一层层地在他的脸上延展,那一刻没有台词,却呈现了千变万化。
张译饰演的宗大伟与王俊凯饰演的成朗之间的关系是影片的另一条线索,他们从意见不合到肝胆相照,显示了外交人员的历练与传承,成朗是宗大伟曾经的清澈青春,而宗大伟则是成朗成熟的未来,成朗从一个不谙世事的稚嫩新人到最后在关键时刻解救了宗大伟,人物的成长令人欣慰。而李雪健、成泰燊、张子贤饰演的不同岗位的外交人员,万茜、殷桃饰演的外交人员家属也如同是“散点透视”,让中国外交人员的形象与人格跃然于银幕
八佰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杜淳饰)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
该片的故事背景选择了1937年的淞沪会战,正是民族经历最为惨痛的灾难的时期,导演希望不计代价拍好这个故事 。
影片花在剧本打磨的时间长达4年。剧本最初叫《八百壮士》,拍摄视角普通,叙事方式传统,完全将重心放在歌颂英雄层面。但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更特别的构想被提出:将剧本改编成一部非类型片,突破传统战争片视角,以多重角度来描绘故事。没有男女主角,却以散点的群像来拼凑成完整画面,极力呈现出一种芸芸众生的感觉。相较以往电影,减少了对正规军的描绘,增加笔墨在“杂牌军”的呈现上。因为这些角色性格、行为的转变,更贴近观众,更能折射出真实的人性,表现生而为人的尊严,扔掉了过去的怯懦和自私,勇敢面对与奉献。
苏州河对岸的百姓、飞艇上列强观察员们的面部反应和变化,也被纳入电影情节叙事。整部影片完成的是一幅社会画卷,南岸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赌场老板、文人、要饭的、童子军、白俄妓女,他们都共同地关注这件事儿,从看客的麻木一直到最后投身其中,形成了一个社会结构上的变化。
北平无战事
1948年7月,国统区粮价已飙升至36万法币一斤,北平参议会决议强令取消一万五千名东北流亡学生配给粮,引发了学生抗议,爆出了国民党空军勾结北平民食调配委员会走私弊案。美国照会将停止对国民政府的援助,中央银行急电北平分行经理方步亭调查走私账目。方步亭和襄理谢培东怀疑是北平分行内部有潜伏的共产党,泄露了账目。与此同时,方步亭的长子,空军上校方孟敖,正在南京接受审判,罪名是违抗军令拒绝轰炸开封,有通共嫌疑。并案受审的还有前国民党空军作战部中将副部长侯俊堂和中共地下党员林大潍。就在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少将督查曾可达赶来调查之时,重大涉案人物飞行员“老鹰”试图驾机逃离,然飞机遭遇雷击,极有可能掉在南京市区酿成伤亡。关键时刻,曾可达暂时解除方孟敖的羁押,“老鹰”在方孟敖的劝说与指挥下得以成功返航。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老鹰”在落地后即遭到暗杀。
北平银行金库主任崔中石以侯俊堂受贿的百分之二十股份为诱饵,说服了党通局全国联络处主任徐铁英为方孟敖辩护。崔中石在南京的活动,表面上是以北平分行金库副主任的身份,代表方步亭行长前来救子,实际上是作为中共地下党党员,营救中共特别党员方孟敖。法庭上,方孟敖在庭上见到了受审的林大潍,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一番慷慨的陈词,让他深受触动。在说到方孟敖的违抗军令案时,预备干部局少将督察曾可达作为公诉人,与辩护人徐铁英唇枪舌剑。法官审问方孟敖,要求方孟敖作最后陈述,方孟敖的回答让众人瞠目结舌。